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检察院  ->  检察动态  ->  检务动态  -> 正文检务动态

浙南红检 媒体关注丨方圆:花50万元就能减刑?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6日 来源:

近日,《方圆》刊登《花50万元就能减刑?》一文,报道了平阳检察机关根据线索展开调查,快速反应、精准研判、引导侦查,揭开诈骗分子设下的“假掮客”骗局,主动开展追赃挽损工作,为被害人挽回经济损失,还案涉检察官清白。全文如下:

电话那头,一位叫程大隆的男子信誓旦旦,自称在司法系统有“门路”,他本人已通过关系取保候审,因受林能云的托付前来帮忙,但后续需要50万元“打点”,并承诺事情办不成,可以全额退款……

声称花50万元就能“破格”减刑

“不是说好的五年刑期吗?检察官为何拿钱不办事?!”2024年1月,在浙江省平阳县法院,被告人林能云因犯诈骗罪被当庭宣判七年二个月的有期徒刑。听到儿子的判决结果,林能云父亲老林突然情绪失控,当庭质问引起一片哗然。

真相究竟如何?平阳县检察院收到线索后,立即展开核实,依托检务督察办公室,以案件质量评查、询问被害人、向原案辩护人核实等方式,发现检察人员不存在违规办案、滥用职权等行为。经进一步调查发现,一条“司法掮客”的线索浮出水面,该院随即将线索移送公安机关。

原来,2023年7月,林能云因涉嫌诈骗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得知自己儿子可能面临十年以上刑期,老林瞬间慌了神,四处打听,想让儿子“破格”减刑。

“我在司法系统人脉广,有办法把刑期降到五年,不过得花点钱运作。”2023年9月,正当老林一筹莫展之际,接到一通神秘电话。电话那头,一位叫程大隆的男子信誓旦旦,自称在司法系统有“门路”,他本人已通过关系取保候审,因受林能云的托付前来帮忙,但后续需要50万元“打点”,并承诺事情办不成,可以全额退款。

一番花言巧语,让本就相信“朝中有人好办事”的老林深信不疑,未多加求证。在程大隆的引荐下,老林和另一个“能人”陆小峰见了面,并当场将3万元“打点费”交给陆小峰。此后,程大隆和陆小峰多次以“打点关系”为由,向老林索要钱款。老林有求必应,交给二人共计50多万元。

事实上,程大隆、陆小峰并不认识什么“能人”,他们得知老林在为林能云的事情奔波,便在贪念的驱使下,多次对老林实施诈骗。从老林处骗取的钱款也未用于“跑关系”,而是大部分被存进陆小峰银行账户里。

直至开庭前几天,陆小峰才偶然找到自称有人脉的另一名“司法掮客”刘约移,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转了1万元让他“疏通关系”。可没几天,刘约移将1万元挥霍一空后才坦言,自己根本没有任何特殊关系。

当假“掮客”遇到假“掮客”,程大隆、陆小峰明知无论如何也没法给林能云“破格”减刑了。“或许,林能云的刑期本就不满五年呢?”但二人不愿放弃已经到手的钱,抱着侥幸心理,哄骗老林说已经找到了承办该案的检察官,可以在判刑时“求个情”。

后来,老林多次向程大隆打探事情进展,自诩“手眼通天”“无所不能”的程大隆却百般找借口,总是安抚老林要耐心等待。为了打消老林的顾虑,程大隆按老林的要求,向其出具了欠条。

是借款还是诈骗?

到案后,程大隆百般辩解,声称没有诈骗,是向老林借款后再将钱款借给陆小峰。由于客观性证据较少,双方又曾写下借条,难以判断程大隆供述的真伪,案件侦破工作陷入僵局。

经公安机关商请,平阳县检察院依法介入,引导侦查人员针对案件疑点确定侦查、讯问、抓捕方向,借助技术手段恢复手机数据,最终固定聊天截图、电话录音等相关证据,形成严密证据链条,证明了诈骗事实。检察人员联合侦查人员针对“陆小峰辩解与程大隆系民间借贷关系”“异常银行交易明细”等案件疑点确定详细的讯问策略,对程大隆等3人同步开展突击谈话。在证据面前,陆小峰的心理防线被突破,他还交代了与同案第三人刘约移共同犯罪的事实。

“经查,程大隆虚构自己通过关系取保候审的事实,称自己是被害人老林儿子的同监狱的‘狱友’并受其托付,骗取被害人老林的信任,后伙同犯罪嫌疑人陆小峰在明知自己没有帮助他人轻判的能力及途径的情况下,以给被害人老林找关系帮其子轻判为由实施诈骗,骗取老林50余万元,后经老林多次催讨仅归还45万元,剩余款项拒不交还。”检察人员说。直至2024年1月开庭当天法槌落下,老林还被蒙在鼓里,以为有人收钱不办事才导致林能云无法减刑。

通过检察官释法说理,程大隆、陆小峰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退出剩余违法所得,自愿认罪认罚,取得了老林的谅解。后刘约移投案自首,交代上述犯罪事实。

2025年3月26日,经平阳县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平阳县法院以诈骗罪判处程大隆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1万元;判处陆小峰、刘约移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至拘役三个月不等刑罚,均适用缓刑。

“谢谢检察官,我的钱被追回来了,儿子已安心接受改造。以后我一定遵纪守法。”老林向检察官打去电话时,检察官对老林开展教育谈话,老林作出郑重承诺。

莫轻信“捞人”“减刑”骗局

“司法掮客”是指企图通过非法手段干预司法机关正常办案工作,从中牟取钱财或者其他利益的特定人群。不管是收钱替人消灾的真“掮客”,还是花钱不办事的假“掮客”,他们的非法行为不仅骗取了当事人的钱财,更扰乱了正常的司法秩序,损害司法机关的公信力。

为还案涉检察官清白,平阳县检察院积极落实党员干部澄清正名机制,通过会议通报、当面送达《澄清正名通知书》等方式,还遭受不实举报投诉的检察官清白。

与此同时,为推动解决问题、弥补漏洞,平阳县检察院立足办案,全面梳理司法办案风险点,制作《检察机关司法办案风险防控清单》,厘清关键岗位监督职责,推动解决问题、弥补漏洞。

“爱子心切的老林‘病急乱投医’,轻信诈骗分子包装的‘能量很大、人脉很广’人设,盲目追求所谓的司法‘潜规则’,殊不知就此掉入假掮客的陷阱。这些假掮客的骗术并不高明甚至漏洞百出,却让被害人深信不疑未去求证,根本的原因就是被害人法律意识淡薄,轻信‘朝中有人好办事’。”据平阳县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院以此案为契机,开展防范司法掮客诈骗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法律意识。同时,持续强化队伍日常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司法责任追究制度,落实检察官澄清证明机制,鼓励检察干警要“勇于开展自我监督”,及时向检务督察部门移送相应线索。(文中涉案人员均为化名)

检察官同时提醒,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公正不容侵犯。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干预司法的行为都是行不通的,过问案件、打探案情、干预司法、请客送礼等违反规定的行为,都会被记入“三个规定”填报系统。遇到法律问题,一定要通过正当法律途径寻求帮助,切莫病急乱投医,掉入“捞人”“减刑”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