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检察院  ->  检察动态  ->  检务动态  -> 正文检务动态

浙南红检 身边榜样丨未成年人检察团队:以法为舟 摆渡无尽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5日 来源: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平阳,有这样一支充满朝气与温度的队伍——他们以法为舟,以爱为桨,为迷途少年点亮归途,为纯真童年筑起防线。他们,就是平阳县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团队。

他们倾力打造“浙里花开·平阳童盾”未检品牌,将法治的温情融入每一个办案细节、每一堂法治课程。一路走来,团队荣获“省级优秀普法项目”“全市巾帼文明岗”等多项荣誉;团队成员中涌现出“全省‘八五’普法中期成绩突出个人”“全省成绩突出少先队辅导员”“全市检察机关未检业务能手”“平阳县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等先进典型。每一份荣誉,都是他们护“未”前行的坚实足迹。

执一盏灯 为迷途少年指引方向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2022年1月,李喆人从刑事检察部门调入未成年人检察部门担任负责人。从检多年积累的沟通智慧与亲和力,让她很快成为被孩子们信赖的“知心姐姐”。她坚信,办案不只是惩处,更在于挽救与引路。办案时,她总是想方设法在孩子们陷入低谷时拉一把、帮一程,为孩子们点燃希望,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成长的风雨。

2024年3月,未成年人小林与朋友在网吧玩游戏,经共谋后多次盗窃香烟涉案。案件到了李喆人手中,她发现小林成长于残缺的家庭,缺乏关爱与引导。如何让“走错路”的孩子回归正轨而非一罚了之,成了她和团队反复思考的问题。最终,检察机关对小林等3人作出不起诉决定,同时依据行刑反向衔接要求,综合评估再犯风险、行政处罚必要性及家庭监护条件,建议公安机关进行分级处置。

以此案为契机,该院联合公安机关出台《涉未不起诉案件行刑反向衔接工作办法》,进一步规范未成年人犯罪行刑反向衔接工作,提升涉罪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效果。截至目前,已对17起涉未不起诉案件依法提出行政处罚意见,不让一个孩子“掉进制度的缝隙”。

不止于个案,团队更着眼于系统治理。针对案件中暴露的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问题,他们推动相关部门对全县 25 家网吧开展跨部门“双随机” 检查,对违规经营者依法作出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等处罚,并同步开展合规经营普法宣传。从“一案治理”到“一类规范”,他们为孩子们筑牢成长的“防火墙”。

聚一束光 让法治种子扎根孩子心田

“预防远比补救更有意义。”这是吴云怡从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后,刻在心里的信念。而她践行信念的方式,就是走进校园,把法治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今年9月,作为法治副校长的吴云怡,带着由真实案例改编的法治课再次站上讲台。课堂上,有孩子悄悄倾诉“其实,我有一个秘密”,有孩子幡然醒悟“原来,这就是犯法”,还有孩子眼神坚定地说“以后,我也要当检察官”—— 这些真诚的反馈,正是她和团队坚持“法治进校园”的强大动力。

该院始终将“法治副校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吸纳30余名年轻干警一起加入,推动法治教育常态化、全覆盖。团队和他们一起奔赴校园,巧借禁毒日、儿童节、宪法日等节点,围绕网络安全、校园欺凌、性侵害等多个主题开展法治宣讲100余场,宣教人数达2万余人,让法治种子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法治宣传不止于“讲课”,更融入案件办理的全过程。此前办理一起中学生校外打架引发的故意伤害案时,兼任法治副校长的李喆人联合社区义工、金牌调解员共同进行调解,既耐心释法说理,促成双方达成 22.5 万元赔偿协议,又启动司法救助,协助被害人申请医疗救助与心理辅导,助其顺利重返校园。团队还在涉案学校设立“法律教育咨询室”,实现涉校矛盾早发现、早介入,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此外,团队还探索利用平阳县乡镇“检警+”平台开展罪错未成年人社会帮教,联合县团委、妇联组建专业司法社工队伍,并邀请师生、社会各界走进检察机关,让“守护未成年人”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撑一把伞  为受困少年遮风挡雨

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牵动人心,也考验着司法保护的力度与温度。李易在办案中发现,多起案件背后都存在场所监管的漏洞:宾馆未落实“五必须”规定、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针对这些问题,团队坚持“个案办理+源头治理”,制发检察建议推动查处5家违规酒店,还联合多部门出台《关于支持被性侵未成年人主张场所经营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协作机制》,推动宾馆、娱乐等行业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从源头减少侵害。

“如何把每一起涉未案件办到最好,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该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姚培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在办理一起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团队发现被告人周某某经营乐器门店、从事乐器培训,还被聘为校外乐器拓展课老师频繁出入校园。为此,他们先后制发行政公益诉讼与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推动跨部门联合监管,研发“艺术类培训机构违规培训专项监督”数字模型,累计整治18家“无证”机构,相关模型入选省级数字检察“一本账 S3”。

在实践中,团队逐渐有了自己的答案: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不能止于办案,还要实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今年9月,18 岁的小俊(化名)在谢晨子的见证下,接过了“公益诉讼协查员”聘书 —— 这是他的“特殊成人礼”,也是他人生重启的见证。两年前,小俊因涉嫌聚众斗殴犯罪跌入低谷,检察官对其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为其量身定制帮教方案。令人欣慰的是,小俊在考验期内不仅遵守相关规定,还做了好事。原来,他在工作时发现有商家不仅在线上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还通过“跑腿”送管制药品。据此,团队展开调查,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推动相关部门对涉案门店作出行政处罚,督促平台加强行业管理,畅通线索反映渠道。此外,团队还就药品零售行业违规销售问题督促开展综合治理,最终,全县281 家药店被排查,7家药店的18盒违规药品全部退回总部。

“检察官为我上了一堂比课本更生动的青春成长课,在我心种下正义的火种,我现在有了公益诉讼协查员这个新身份,更要为社会尽一份力。”想起自己误入歧途后和检察结缘的经历,小俊有感而发。

从法治课堂到专项治理,从个案帮教到社会共建,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新成员王嘉华说,她愿为不敢说的孩子“撑腰”,助不愿说的孩子“发声”。她和团队坚信:未成年人保护之路永无止境。当孩子们的青春航程遭遇暗礁与风浪,“我们愿以法律为舟,以爱心为桨,渡你前行,伴你向阳。”